国外的中文标识
文|小泡芙
编辑|云上乌托邦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为了开拓眼界, 还有很多人选择出国“见世面”。
可没想到的是,在外国也能在各个地方看到中方的文字标识,一般大家都会认为是我们的文化宣传很不错, 但是细看上面的内容,都多人都认为这是针对,并且是严重的歧视!
展开剩余90%中文标识
在德国之后,英国也开始流行贴这种“标语”,很多在外国旅游的游客都表示难以接受,简直是欺人太甚, 并且,做出这样行为的远远不止这几个国家!
那么,英国贴出的“中文标识”究竟是什么?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影响?
中文标识
中文标语的“全球化”现象
这些年,中方出境游市场蓬勃发展,据统计,上一年光内地的居民出入境就已经高达2.91亿次了, 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消费群体之一。
德国柏林博物馆岛的“禁止触摸展品”中文标识格外醒目,慕尼黑商业街上的“禁止吸烟!禁止饮食!”用加粗放大的中文字体呈现,而旁边的德语、英语版本却小得多。
出入境旅游
这种差异化的视觉设计很难不让人产生被“特别关照”的感觉,而继德国之后, 英国也加入了这场中文警示牌的“国际接力赛”。
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塔桥附近商场悬挂着“不得讲价”、“店内禁止休息”等中文提示,而这些内容在其他语言版本中却难以找到。
亚洲国家的表达方式更为直接,韩国济州岛景区门口的“禁止随地大小便”中文警示牌刺眼地迎接着中方游客, 首尔明洞部分餐馆甚至直接在门口标明“中方人禁止入内”。
在韩国的针对性中文标识
这种赤裸裸的排斥让许多怀揣期待而来的中方游客瞬间心情跌至谷底,毕竟没人愿意花大价钱买机票住宿, 结果一落地就被当成“潜在违规者”对待。
这样的针对性行为也引起了很多国人的不满,一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在德国感觉自己被贴标签”。
外国的中文标识
而且“同行的其他国家游客没有类似提醒, 仿佛我们中方人一到德国就被预设为需要重点监管的对象”。
这种“双标”待遇让不少游客调侃, 原来不是不准,只是不准中方人做这样的事情而已,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东方特权吧。
而发生这样的针对性行为,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一些反思!
德国的针对性中文标识
现象背后的多重原因
个别中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确实是导火索, 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行为确实存在,给当地居民留下负面印象。
就像德国的一个景点,下面已经明确的用中文写出“禁止攀爬”的标识了, 可是文物上还是站上了想要打卡留念的“大人和小孩”,而这些人就是亚洲面孔!
德国一个景点上的中文标识
更离谱的是,在两年前, 英国的一个柱子上被写上中文“到此一游”的标识,很多网友也表示,这样的行为很明显就是栽赃陷害,实在是欺人太甚!
但问题在于,这些行为在任何国家的游客群体中都会出现,为何唯独中方游客需要专属警示? 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无异于把个别现象上升为群体标签。
英国的柱子被写上“到此一游”
管理效率的考量也是一个因素,面对庞大的中方游客群体,一些地方和商家认为用中文标语最直接有效。
但他们忽略了这种方式对游客心理的伤害,当提醒变成警告, 当服务变成监管,再好的初衷也会变味。
网友评论
就像日方一个地方的出口位置用各国语言表达了“出口”的意思, 但就是中文的标语变成了“你退出”,这也成为游客情绪“复杂”的导火索。
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西方国家对中方的一些负面印象由来已久,尽管中方经济科技飞速发展, 中方人素质低的偏见仍在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
外国车辆上的“中文标识”
这些偏见在西方语境中被不断强化,最终演变成针对中方游客的区别对待,更严重的是,不仅是德国和英国, 日方、韩方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当“店内禁止休息”、“特别是中国人”只出现在中文版本时, 任何关于“多语言服务”的说法都显得站不住脚。
而“双标”这种特殊待遇已经开始反噬当地旅游业。
日本的中文标识
对旅游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韩国,济州岛和首尔原本是中方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但刺眼的中文标语出现后,不少游客直接改变行程。
毕竟旅游是为了愉悦身心,没人愿意花钱买气受。
英国也尝到了苦果, 一些张贴不当中文标语的商店生意锐减,最后不得不撤下标牌重新装修。
中英文标识
这对疫情后正在复苏的英国旅游业无疑是一记重拳,中方游客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 用歧视性标语赶走“金主”实在算不上精明商业策略。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国家形象的损害,伦敦作为国际大都市,本应以包容多元著称, 但这些歧视性标语却给城市形象蒙上阴影。
在旅游业这种高度依赖口碑的行业里,这种自黑行为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韩国的“中文标识”
当商业利益遇上文化偏见,后者往往会占据上风,直到钱包开始抗议,旅游业的现实主义最终会让歧视性标语无处容身。
对中方游客而言,出国前了解目的地文化习俗, 旅游过程中自觉遵守当地规则至关重要。
在公共场所控制音量、正确处理垃圾、尊重排队秩序,这些细节都能改善国际形象,毕竟,改变刻板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行动证明其错误。
中文标识
对旅游接待国而言, 需要一视同仁地对待各国游客,景区和公共场所应设置多语言的文明引导标识,而非单一针对某个国家的警示语。
改进翻译质量也很关键,那些用翻译软件糊弄出来的“中式外语”标语, 除了制造笑料和隔阂外毫无意义。
最重要的是双向理解,旅游接待国应明白中文标语给游客带来的心理不适,只有跳出“我们vs他们”的对立思维, 跨国旅游才能真正实现其文化交流的初衷。
日本的中文标识
结语
这次的事情也让我们知道了,文明对话从来不是单行道,需要双方都迈出一步, 当提醒变成交流,当规则融入引导,旅游才能真正连接不同文化。
并且, 只有当管理变成服务,当防范变成引导,文化的鸿沟才能变为理解的桥梁,不同角度的人才能够真正得到友好的交流!
旅游
毕竟,旅游的本质是开阔眼界而非强化偏见,是建立连接而非筑起高墙, 希望各国都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游客,展现自己的“风范”。
面对这样“针对性”的行为,你认为是谁的问题?
信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5-01-14 2024年共6.1亿人次出入境 “中方游”持续火热
信息来源:吃喝玩乐 2023-10-25 德国英国陆续出现中方标识,我觉得应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信息来源:镇灵通 2023-03-19 国外柱子被冠名“到此一游”网友:这肯定是栽赃的。
发布于:山西省金勺子配资-股票日内配资-厦门股票配资开户-专业在线配资炒股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